到底我们应该是姓“锺”还是“钟”?
在新加坡,不少 “钟” 姓宗亲还是把自己的姓写成“钟”。
根据资料,尽管中国国务院曾将“鐘”和“鍾”简化为“钟”;但是在2009年发布的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,也恢复6个繁体字,包括:砂、蒙、锺、萍及克;并规定“鍾”用于姓氏人名时,可简化为“锺”。
自2014年起,马来西亚森美兰锺氏公会也不时给大家温馨“提醒”,我们应该重视自己到底是姓“锺”而是姓“钟”。2016年12月,在马来西亚举行的第16届世锺会时,马国锺氏总会再一次提出我们应该姓“锺”而不是姓“钟“!
大会通过专家指出锺姓的正确写法,并促请宗亲注意,更要求大家不要搞错。新加坡锺氏公会也在2015年正式接受并推广应把“钟”改成“锺”!
作为姓氏,锺与鐘的来源不同。
鐘姓来源:据《周礼·春官》记载,古代有一种官名“鐘师”,掌击鐘奏乐,大约就是编鐘。清代张澍《姓氏寻源》认为“鐘氏”“当是以官为氏”,即周朝宫庭乐官鐘师后代。据《湖南蓝山鐘氏族谱》记载,居住在湖南蓝山一带的鐘姓人,祖先原是周朝负责鐘吕乐器的乐师。按周礼规定,有一种专门负责鐘吕等打击乐器的官职,称为鐘师,多有周王室成员担任,其职位有很强的专业性,世代相袭。
新加坡锺氏公会会长锺瑞忠:我应该姓“锺”而不是“钟”!
到春秋时,周朝礼乐逐渐废除,原先担任鐘师职位的人失去了世代相袭的地位,只能到其他诸侯国去谋生。有的此职位的鍾师,任然在诸侯国以鐘师的身份出现在王室,为王室贵族、卿大夫奏鐘乐,他们为标明自己的身份,逐以鐘为氏。如楚国的鐘仪,其家族出身就是这样世代相袭的乐官。鐘仪的后代还出了一位有名的乐师,名叫鐘子期。伯牙子期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了。
鍾姓来源:此姓来源要从周代分封的诸侯国鍾离国(在今安徽省临淮关一带,明朝改称凤阳县)说起。春秋时,鍾离国为楚国所灭,其老百姓便以国为氏,成为鍾离氏。到了秦末楚汉争霸,鍾离氏出现了一位大将,名叫鍾离昧,跟随项羽。后项羽垓下战死,鍾离昧无奈投奔韩信。由于刘邦曾是鍾离昧收下败将,刘邦知道韩信收了钟离昧后,便耿耿于怀,后陈平献计,韩信惧怕手牵连,召集鍾离昧议事。鍾离昧十分遗憾地说:“看来你也不是一个有情有义靠得住的人啊!”说完拔刀自刭。后来韩信的下场也是被刘邦抓起,最后被吕后秘密处死。鍾离昧次子鍾离接,曾做过颍川郡长社(现长葛市)令,因惧怕刘邦迫害,逃到做过长社县令的朋友家中,该姓为鍾姓。
由此便成为颍川鍾氏接系始祖。颍川鍾氏后繁衍旺盛,成为望族,后代有无数高官显宦。东汉魏太傅、楷书始祖鍾繇即为鍾离接的九世孙。此外,鍾氏还有一支“烈”系,始于战国时宋国。公元前228年,齐国联合楚、魏灭了宋国,宋国国君偃的弟弟公子烈逃到许地(现,许昌与长葛市交界)。公子烈做过许地县令,并且在宋国时受封于鍾离,因此改姓鍾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